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我的1982 >
        1949年中国解放后,上海交易所部分经纪转移到香港,带来了人才及资金。上市公司如会德丰亦迁移到香港上市,香港股票市场一度活跃起来。

        解放前怡和主要生意集中在长三角流域,解放后,投资在中国的贸易及纱厂生意血本无归;幸好,在香港仍有不少投资:如置地及九仓等。

        经过休养生息后,1961年怡和控股在香港上市,发行90万股,每股16元,当时超额认购56倍,开市价31.25元。

        1965年香港发生银行挤提风潮,怡和股价跌破上市价,只有12元。1967年,香港发生暴动,香港交易所曾停市两次,每次为期10天。

        那个时候,因为只有卖出,没有买入,不能达成任何成交。但银行要求经纪在挂出卖盘时,要将卖出价尽量挂高些,银行借着卖出价来估值,尽量减少“斩仓”的情况出现。

        六十年代香港上市股票只有数十只,经纪数目亦只有几十人,成交十分稀疏。

        到了七十年代,香港股票开始普及化,1969年12月远东交易所成立;金银交易所成立于1971年;九龙交易所于1972年。4所成立后增加了很多会员,亦增加市民的参与。

        那时候在香港开户,当时最低消费约为1万港元,买卖要向经纪的跑腿落单,这些跑腿用自己的资产担保其客户,然后才可透过经纪进行买卖。

        1969年地产渐渐从1967年暴动中复苏过来。外来资金虎视眈眈,1969年终更有美国财团投得尖沙嘴喜来登酒店地皮,刺激地产市道,小股民亦恢复信心,股市被认为是容易套现的产品,暴动期间买卖楼宇很困难,为了保值,资金都涌入股市形成了一波香港的股市狂潮,使英国经纪行留意香港股市。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