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我的1982 >
        当时数控这种尖端技术,基本上都掌握在那些个欧美国家手中,这样的技术,基本上对中国是绝对封锁的。

        这台机床的数控系统,当时在中国是第一次研制,没有可供参考的样机和较完整的技术资料。

        参加研制的全体工作人员,包括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学生等,平均年龄只有24岁,这群人当中,赫然就显示有邀请李忠信到清华大学给学生们讲公开课的教授。

        他们只凭着一页仅供参考的资料卡和一张示意图,攻下一道又一道难关,用了9个月的时间终于研制成功数控系统,由它来控制机床的工作台和横向滑鞍以及立铣头进给运动,实现了三个坐标联动。

        这台数控机床的研制成功,为中国机械工业开始高度自动化奠定了基础。

        李忠信看到这个地方的资料以后,他顿时就感觉到有一种很坑的感觉,清华大学那边的几个教授,都是如此牛逼的人物,他那个时候居然在这些教授的面前侃侃而谈,给他们讲了一些关于自动化方面发展的事情,李忠信郁闷地想到,这绝对是关公面前耍大刀,他当时咋就没有掂量一下自己有几斤几两呢!

        不理解不知道,越是知道,李忠信越是感觉到了一种压力,他觉得,这次的公开课会很坑,至少会坑进去他很长一段的时间。

        这个事情是李忠信答应下来的事情,他是必须要完成的,要不然的话,讲究诚信为本就是一句空谈,李忠信可不想把他建立起来的那种诚信丢掉。

        李忠信把那种闹心的想法丢掉以后,继续研究发展的历程,李忠信看到,等到了六十年代中期和七十年代初期的那个时候,市场竞争加剧,要求产品更新快,产品质量高,并适应大中批量生产需要和减轻劳动强度。

        在这个时间段呢!主要以自动生产线为标志,在单机自动化的基础上,各种组合机床、组合生产线出现,同时软件数控系统出现并用于机床,cad、ca等软件开始用于实际工程的设计和制造中,此阶段硬件加工设备适合于大中批量的生产和加工。典型成果和产品:用于钻、镗、铣等加工的自动生产线。

        到了七十年代的中期,市场环境的变化,使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中普遍性问题愈发严重,要求自动化技术向其广度和深度发展,使其各相关技术高度综合,发挥整体最佳效能。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