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亮笑的高兴,“那就两日后来接侄子去学馆,你们也准备准备他的东西,被褥衣物,要我说衣服也不用多带,两套就够了,又不是不回家了。我承弟弟和侄女的好意,姑娘的厨艺我是知道的,下次提前安排好,把时间匀出来就是了。”

        王狗儿爷几个送走赵亮,一家人回了屋子,都高兴的为板儿上学这件事儿打算起来。几个小的围着板儿问东问西,问的问题让板儿苦笑不得,学堂在哪,夫子多老,同窗几个。

        板儿自己还不了解的详细具体呢,所以给弟弟们的都是一个大体的话儿。偏在那儿一方问的认真,一方答的认真,巧姐儿看着,甚觉好笑。

        小刘氏心里合计了一下,“两天时间,衣服鞋袜都能赶的出来。咱们家鞋底子纳好的都有,现做面儿还不快?咱们人手也多。”

        板儿摇头,“娘,衣物什么的倒不用新做,平时穿什么,就还穿什么就行了。我也不是去相亲,要捯饬的多精神,我可是去读书。巧妹妹说了,人的精神要长视于内,方不可外泄魂气。我把注意力都用在衣服脏没,破没,这书也不用读了。”

        小刘氏耐着性子,“板儿,书是要读的,这读书人的体面也是要顾着的。虽不追着华服贵履,总还要干净整洁。”

        板儿看了一眼在一旁偷笑的巧姐儿,也只得涨红着脸儿点点头。

        有平儿和嬷嬷还有春杏都跟着搭把手,两天的时间把板儿的衣物,从里到外又赶制了两身出来,青姐儿和巧姐儿一个给缝了一双拖鞋,一个给缝了一个书包。

        巧姐儿做不好鞋子,主动要求缝书包,双肩的背包,针脚一般,样子倒是新颖。用嬷嬷的话说就是针线不够款式来凑。

        板儿长到十四岁,唯一离家日久还是那年和老刘氏一起去往瓜州府寻巧姐儿。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