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水田种了这么多年,田里肥力下降,能有这点产量已经很好了。”李远山说道,“等我们鸡场猪场扩大起来,粪多了,粮食产量还得增加。”

        “远山说得对。”杨光明说道,“三几年的时候,我们村鸡羊猪养得多,粪就多,那时候亩产可有四五百斤。我们只开了一半田,还轮着种,一年都要卖好多粮食。想想那时候的日子,别提多美了。”

        “是啊!”杨光立也跟着感叹道。那时候他们家可富裕,读书的人多,别看他们现在一副老农民的样子,在当年可也算得上文化人。现在村里人不多,是因为战乱,他们家很多年轻人人不管自愿还是被迫,都参加了,所以人才这么少,不然早就成一个大家族了。

        先收割紫糯米,然后才收胭脂米,这一忙起来,就像打仗一样,从早到晚,基本上就没有休息的时间。农业就是这样,忙的时候忙得嘴里冒烟,闲的时候比如冬天,两三个月基本不用怎么干活。

        十月八号,收完包谷之后,李远山感叹道:“这包谷没多少,要不明年就不种了,都改种烤烟算了,不然收的时候累得很。”

        “包谷还是要种的,要不鸡就没吃的了。”杨光明说道,“累点怕什么,就怕没钱没粮,挨饿受冻的日子,你是没过过,不晓得有多苦!再说,这么多人种这么点地,也不算多累。”

        “问题是一直不得清闲啊,烟还没有烤完,这接着又要扯茶果了。”李远山说道,“这段时间忙下来,怕是人人都瘦了四五斤。”x

        “那可没有。”杨光礼笑道,“农闲的时候吃得差,哪能长出肉来,农忙的时候虽然劳动量大,但是吃得好,一个农忙下来身体还长结实了。”

        “什么时候农闲也能吃饱吃好,那就安逸了!”杨明义畅想道。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