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院离前边正堂不远,可荀彧手头上有需要立即处理的政务,等到处理完了以后,他才赶去前堂。因为中间耽搁了这么一会儿,是以,荀贞刚与他商议定下,决定遣赵昱和荀谌赴西京面圣,堂外就有吏来报,说去九江召辟周泰的使者和周泰一起回来了。

        荀贞对荀彧说道:“卿如不忙,可与我一起见见这位周幼平。”

        “自使者去九江后,数闻兄言及此人名字,喻之以‘翘首引领、以待其来’,不为过也。”荀彧笑道,“只是,我虽也想见见他,奈何案牍堆积,事务太多,却是不能从兄迎士了。”

        “也好。以前只是一郡之务,今却是一州之务,又是新定之州,政务难免会多,文若,你也不要太累了。此次我分遣使者,礼辟英才,已至者如张子布、徐季才、鲁子敬诸君,皆有真才,容我稍微试之,待知其所长,凡能理政者,我就都拨到你的院下,以解卿劳。”

        荀彧应是。

        荀贞又说道:“遣去九江的使者回来了,也不知去颍川的使者何时能归!”

        相比张昭、徐奕、鲁肃等人,被荀贞召辟的那些颍川士人都是荀贞和荀彧识之已久的,各有何才能,性格如何,优点和缺点又分别都是什么,荀贞和荀彧一清二楚,这些人如果肯应召而来,那么就可以忽略掉“试其才”这个环节,马上就能够对他们加以任用,让他们直接投入到各类的具体事务工作中,从而可以立刻就能减轻荀彧的工作量。

        荀彧说道:“计算路程,如道上顺畅,礼聘又顺利的话,此时应该已在归徐的路上了。”

        荀贞点了点头。

        荀彧看了看天色,快傍晚了,而在他的案上还有很多下边送上来的公文没有批复,其中有几件比较重要的,他尚需细思,才能写下意见,上呈给荀贞,——小的政务,荀彧自己就可做出批复回文,重要一点的,他需要请示荀贞的意见,因遂不再和荀贞多说,出了堂上,弯腰穿好鞋子,匆匆地快步回署事院。

        看他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荀贞心道:“这些年虽尽力搜罗,无奈此前地窄兵少,到底没有得到多少可以独当一面的理政人才,却是苦了文若了。好在我今已得徐,虽非上州,亦一地诸侯了,此次召辟的英杰到目前为止,俱皆应辟,去颍川的使者纵便不能把我欲用之人尽数召来,应至少也能召个八九成,等他们俱到,我的州府也就规模粗成,可以使文若省点力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