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种是:南部、北部的黄巾军都没有动,只管自守,不敢出战,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乐进的应对就简单了,那便是择一城而攻之,如能诱得别城的黄巾来援,即打援之,如不能,就一座城、一座城的打下去。这种情况的应对简单是简单,却最麻烦,也最损兵。

        不过,以荀贞等人的预料,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出现的几率应是最大,第三种情况出现的几率应是最小,因为随便一个稍微知兵的人,都不会坐视敌军插入己家的心腹却不理会之的。

        太史慈乃是新投荀贞,被荀贞派在琅琊后,立是立了些功劳,历战十余,无有败绩,但都是小规模的战斗,敌人最多数百、千余,相比潘璋、何仪等校、尉,甚至较与苏则、苏正、冯巩等军官,他的这点战功都不算什么,经过短暂的过渡,荀贞一下就擢表他为武猛都尉,竟与潘璋、何仪比肩,说实话,他两人固是不敢腹诽荀贞,但对太史慈,却是颇为看不上的。

        因此之故,自到了乐进军中,太史慈虽是与潘璋、何仪皆为比二千石,秩俸相同,潘、何对他却不甚礼敬。

        何仪还好点,他是黄巾降将,在出身上有“污点”,倒是没有做得太过分,潘璋是一个好大奢侈、威贵自重的人,他少年时家贫,没读过什么书,性犹粗猛,对太史慈的轻视就常常不加掩饰地流露於外。

        太史慈却是能忍,一直没与潘璋、何仪发生冲突,可这不代表他性格软弱,从他二十出头就敢做“斫毁州章”的事儿便可看出,其胆实雄,他心中着实憋了一口气。

        於是,入了济北郡以来,每次与黄巾作战,他都请求先击,不但先击,而且不管出战的敌人有多少,他一个兵也不问乐进要,只带本部三百人,而无论敌人多寡,就凭此三百卒,最重要的是,凭其本人的骑射勇武,他每战皆胜,次次身先士卒,远以弓射、近则戟取,驰马所向,万军披靡,掣旗溃阵,无坚不摧,真如猛虎也似,只与济北黄巾打了两仗,就斩获了黄巾小帅、猛士十余,声威大震,到最后,对敌的黄巾兵看见他的旗号就跑,根本不敢与战了。

        乐进在军报中这样写道:子义旗至,黄巾辟易,营中诸校壁上观者色动,功劳冠军。

        乐进没有写出来的是,潘璋、何仪再也不小看太史慈了,非只如此,私下里,更是佩服荀贞的识人之明。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