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瑜应了一声是,上前拿起帛书展开。

        帛书最后记载的名字,是钟启光。按记载的时间回推,薛瑜就发现,近十八年前皇帝登基前的那场战争里,他死在用家财从国外购买到足够粮草后,押送往止戈城的路上。

        而再往前看,则是那时的钟家家主钟启明与钟启光一起引导士族,培育良才稳定朝纲的记录。皇帝的字迹只出现了一次,便是记录钟启光的死亡。能与皇帝的字迹并列,甚至皇帝只是写下了最后一笔的记录,前面那些字迹来源于谁,呼之欲出。

        从所用载体材质可以看出,这不是一份特别正式的记录,但上面,西齐三代皇帝一笔笔记下了许多个名字。前面的十几个钟氏名字,和他们做过的事情,事迹有好有坏,但还是以好的居多,一笔笔都是不同的字迹,帛书完全摊开,最开始的名字下方,记下了“献城隆阳”。

        薛瑜看着这不长的一卷帛书,有些怔愣。她抬眼望向皇帝身前那卷画,视线定格在“启光”的印记上。

        钟启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能养出钟三娘那样的女儿,又能在战争中为前线奔走,最后意外死去,大约也是心有遗憾的。就好像他画的南方美景里,有向往,有平静,又何尝不是对自己国家的无限期盼。

        世间割据百年,行走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旅人,大约是无时无刻不渴望着平静太平,国家统一。

        人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可现在看来,钟家兄弟在虽有私心却也爱国的钟氏嫡枝里,完全是两个怪胎。

        若当年钟家二房没有出事,后来的钟三娘也不至于走到这个地步。若钟启光和他的兄长两个长辈都在,兴许也能管管钟家兄弟?

        记录的帛书中只提了一笔,但当年用来购买粮草的商路,如今变成了什么样?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