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现在张昭只在北方折腾,而且,压根就不提“开海禁”的事,双方的矛盾还未激化。

        所以,这个时候和鞑靼人打什么?给张昭长时间的通过报纸教育,大半的文武重臣都明白打赢和鞑靼人的战役、战争都不难,但难以灭国。

        所以,现在有必要耗费“钱粮”和鞑靼人死磕吗?等日后一击必杀不好?大概这也是鞑靼人敢来“求和”的原因之一。

        场面有点冷,林文宁给自己的大佬捧场,“大帅,鞑靼人求和的原因,我以为最主要的还是冬季将至,草原上的雪灾要来了。他们现在是想要来抢东西又打不过大明,只能出此下策。”

        定西候蒋骥喝着茶,一副反对者的模样,他实际什么立场只有他本人知道,说道“不管怎么样,若枢密院同意求和,反而在报纸上不好交代。”

        成国公朱辅故意扯张昭的后腿,“张使相,按照你的说法,如今大明和鞑靼之前的态势真处在战略相持中的积极进取阶段。依本官的看法,不若趁机把漠南蒙古给横扫掉。”

        张昭没理会“起哄”的朱辅,喝着茶,没说话。

        英国公张懋劝道“子尚,大明的军事重心在北方,你搞东征,是不是有些本末倒置?”

        他是真心不想看张昭发展什么海军。这倒不是他在海贸中有利益。而是他深切的知道,“开海禁”三个字在大明是连说都不能说的。利益集团非常庞大。

        张昭发展海军,最后想干什么,谁不知道?他不想张昭就此倒下。这对武勋集团而言会是一个悲剧。好不容易占点上风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