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号角呜咽,旌旗招展,千帆竞渡,百舸争流。●⌒,

        施琅领了圣旨,率领五千水师,外加一万多船夫、辅兵、各种工匠,运载了三千五百头耕牛,带了大批的粮食种子,包括水稻、小麦、大豆、高粱、棉花、茶叶等等足足近万石,乘坐着大大小小千余艘战船扬帆向东,奔赴夷洲岛拓展海外疆域。

        陆逊此次扫平台湾有功,刘辩特地命吏部尚书鲁肃携带了册封陆逊为安东将军领夷洲都督的圣旨及印绶跟随施琅一道去台湾犒赏三军。

        扫平台湾说起来辉煌,其实也就那么点事,整个岛上的居民只有十三万,老弱妇孺去掉一半,剩下的精壮也就是六万人左右,而且也不可能全民皆兵,还是部落式的各自为战,估计甲胄基本没有,武器比猎户也强不到哪里去。

        陆逊率领着两万多全副武装的精兵,在狄青、丁奉、陆抗、前田庆次等人的辅佐下,倘若还不能扫平台湾,干脆就投海自尽算了。换了廖化、周泰等人,一样可以横扫台湾,实在算不上一件大书特书的事情,也没必要让堂堂的吏部尚书亲自出马册封陆逊为夷洲都督。

        但刘辩派吏部尚书鲁肃亲自出马,自然另有深意。

        在刘辩的内心深处,一直对地方大员小心提防,避免出现拥兵自重的局面,所以刘辩对各地的封疆大吏与军团都督实行军政分离。都督统御军事,无权干涉地方政务,各州刺史负责治理地方。除了保卫地方的郡兵、县兵之外,不能调动正规军一兵一卒;两者相辅相成。又互相制衡,所以保证了中央朝廷高度集权。

        虽然东汉大军已经超过百万。但仍然牢牢的控制在刘辩的手中,运筹帷幄,指挥调度,如五指一般灵活自如。纵然功高如李靖,显赫如岳飞,如要罢官下野,也只是皇帝一句话的事情。

        多年的砺练下来,刘辩对军政的掌控已经日臻化境,所以自然不会允许台湾岛出现军政合一的局面。更何况陆逊背后还站着以陆氏为代表的江东大族,以及德妃武如意,所以刘辩就更要谨慎。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