濡须在东汉之前乃是一片泽国,山环东北,水聚西南,沿江一带芦苇、杂草丛生,水网密布,荒无人烟。

        光武时期在此设置县城,因为境内有“濡须河”贯穿全境,因此得名濡须县,一直是庐江郡下辖。在刘辩定都金陵之后设置合肥郡,濡须就此划归合肥。

        濡须县城方圆百里,北控巢湖入口,南扼长江咽喉,西、北、南三面全是水,东面全是山;无论是南下江东,还是北上淮南,都要通过濡须,因此自古以来便是战略要冲。

        濡须境内有濡须城,濡须山,濡须河,濡须坞,濡须口,五种不同的地理环境全部用“濡须”取名。

        濡须河与濡须山乃是上古时期自然形成,于战国时期得名;而濡须城始建于光武时期,发展到现在城内已经有了一万两千多居民。

        濡须河是连接巢湖与长江的一条大河,每日在濡须城西方川流不息,在城外冲积成了一片优良港口,水深适中,地形最是适宜屯驻水师。早在十几年前就有诸侯在此练兵,因此得名濡须坞。顺着濡须河向南走三十里,便是烟波浩渺,奔流不息的长江。

        濡须城北方层峦叠嶂,山脉连绵,这就是濡须山。山上有几百年前赤眉军建造的长城,南北绵延七十里,向北一直延伸到合肥境内,犹如龙盘虎踞。长城中央有一座关卡,名唤东关,巍峨雄壮,坚不可摧,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三面环水,一面环山,使得这濡须城森严壁垒,固若金汤,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正因为如此,蔡瑁才有把握死守濡须,坚持到曹操攻破合肥之时,即便尉迟恭率领了四万人马前来讨伐,也没有丝毫的紧张。

        前些日子,蔡瑁、黄祖悍然谋反,蔡瑁占据了濡须全境,凭险死守。而黄祖则返回故乡江夏,谋杀了太守王朗,蛊惑族人,召集刘表旧部在江面上铁索横江,阻截韩世忠的援军。

        金陵朝廷得知黄、蔡谋反的消息后,派尉迟恭统率由士兵、僧侣、道士等四万人组成的队伍渡过长江,顺着北岸一路向西,争取尽早平定蔡瑁的叛乱,夺回濡须要塞。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